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

欢迎光沃兰达环保官方网站!

热门关键词:PP模块|PP雨水模块|雨水收集池|雨水调蓄池|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> 企业新闻 >> 浏览文章

企业新闻
雨水收集城市
发布日期:2015年07月30日
迁安成为“海绵城市”试点,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实质举动。据悉,在去年基本编制完成的《石家庄市排水(雨水)防涝综合规划》中,已经提出了建设“海绵城市”的总方向。记者还从省住建厅获悉,全省各地将在城市各层级、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,落实“海绵城市”建设的内容。

  “雨水利用”走近身边

  7月8日,石家庄公安交管局汇总了各县市区易积水路段,同时发布了绕行路线,在这份报告中,仅原城四区就有17处积水路段。事实上,每年发布易积水路段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常态,每逢夏季多雨时节,这些路段都对附近的道路交通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王家卓分析说,石家庄市区在上世纪 80年代迅速地向东扩张,与此同时,水系的建设却没有跟上,排水缺乏出路。

  河北省城市规划协会会长邢天河说:“石家庄是一个地形比较平坦的城市,地形平坦意味着城市内部地面的坡度小,非常不利于雨水的排出。”实际上,处在华北平原的河北省,大多数城市都处在平原地区,城市海拔落差小,每逢雨季,排水都成了一个难题。

  5月9日下午,省会的一场小雨让一些路段产生了积水,而在裕华路的西清公园内,却是另外一番景象:尽管北侧的裕华路路面低洼处已经有一些积水,公园的地面上却异常干净。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这里的地砖与别处有所不同,红色的地砖上有许多吸水小孔,降雨落到地面后被这些小孔吸收。一位正在捡拾垃圾的清洁工说:“这是吸水砖,雨水落下后会渗进去,被土地吸收,还能起到浇灌作用。自从前些年铺设了渗水砖之后,公园里就再积过水。”

  在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郭永晨看来,这就是典型的雨水利用设施,“如果雨水收集做好了,50mm的降水可以做到不出院,这可是相当于大雨啊。”其实这种透水砖并不罕见,在南方多雨城市广州、深圳等地,铺设的透水砖已经随处可见。据媒体报道,在北京,到2014年底,铺设的透水砖和下凹式绿地已有48万平方米,全年累计收集利用雨水量2781万立方米,接近14个昆明湖的用水量。

  据石家庄市园林部门介绍,在省会新建或改造过的公园基本都使用了透水砖;目前,省会新建绿地全是没有围堰的开放式,边缘低于便道,能够有效收集、下渗雨水。另外,在槐安路和裕华路等新修便道上铺装的全是透水性极佳的便道砖,这些设施不仅可以减轻城市30%的排水负担,每年还可以为这个缺水的城市补充90万立方米的地下水资源

  近年来,雨水利用越来越为城市管理者所重视,以石家庄为例,2014年8月1日,河北首部城市排水管理法规《石家庄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(试行)》开始施行,其中就明确提出,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,增加绿地、砂石地面、可渗水路面和自然地面对雨水的渗滞能力,削减雨水径流,提高城市内涝防治能力。在全省范围内,也有明确的文件要求搞好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和建设等。

  “海绵城市”疏通城市“血管”

  “我市属资源型缺水城市,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1.16亿立方米,人均水资源仅为229立方米,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/10。”这是石家庄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,对于水资源的描述。

  石家庄的情况在全省并非个例,据河北省气象局公布的数据,目前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11立方米,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四位,是全国人均值的1/7,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缺水标准的1/3,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;每公顷土地含水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/9,比宁夏、天津略多,是缺水严重的省份之一。

  与此同时,雨季降水却不能被城市合理利用,反而形成内涝灾害。郭永晨说:“我们对于雨水利用的要求越来越迫切,近年来,在我省的城镇区域,干热风、热岛效应频频发生,这就意味着在城镇中短时间集中降雨的机会增多,城市中地表硬化的路面,有雨就产流、小雨就成灾。再加上排水措施跟不上,对城市防洪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。”

  在这种情况下,“海绵城市”计划的出台可谓是雪中送炭。王家卓说,在土壤保持原貌的情况下,降水过后大部分的雨水都会渗滞到土壤中;而在城市建成之后,地面被硬化,大部分水只能通过排水系统排出城市。现在的办法是,通过一定的措施,使城市能够模仿在土壤原貌的情况,让降水更多地留在土壤中。

  “海绵城市”,就是要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“自然”。它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、雨水花园、下沉式绿地等“绿色”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,以“慢排缓释”和“源头分散式”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,先利用场地源头设施对径流进行促渗减排,部分径流雨水可予以调蓄净化和回收利用,后实现安全有序排放。

  王家卓建议,在未来新建的绿地中,将50%建设成下凹式的绿地,再辅助以路缘石的开口,让马路上的积水也能够渗透到绿地之中,通过绿地短时的储存和下渗,起到一个拦截、过滤和净化的作用。邢天河说,以石家庄为例,防治城市内涝,还应在生态排水上做文章,比如在南部疏浚总退水渠,在东部要加快疏浚治理汪洋沟,以解决出口问题。

  郭永晨透露,在批16个“海绵城市”试点选出后,后续的申报还在紧张进行,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参加到“海绵城市”的申报和建设之中,河北省也不例外。

  郭永晨说:“作为"海绵城市"重要组成部分,雨水利用的技术和法规如今已经非常成熟了,以北京市为例,在经历了2004年西城区暴雨和2011年的7·21大雨后,对于雨水利用的重视已经提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,它的雨水利用已经形成了规模,原因在于它把雨水利用作为房地产开发的一个约束条件。相比北京,我们河北更加缺水,对于雨水利用和建设"海绵城市"的要求也更加迫切。”

  期待城市回归“自然”

  “海绵城市”建成后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?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邵益生表示,“海绵城市”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、雨水径流污染、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,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,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。通过城市植被、湿地、坑塘、溪流的保存和修复,可以明显增加城市“蓝”、“绿”空间,减少城市热岛效应,改善人居环境。

  建设“海绵城市”,合理利用雨水,缓解城市缺水现象,还能够实现一定的经济价值。在秦皇岛的“在水一方”小区,通过雨水利用工程,2009年实现了集雨利用量6014立方米,其中生活杂用480立方米,绿地浇灌1334立方米,补充小区景观用水4200立方米。小区雨后无积水,路面整洁,空气湿度增加,清爽舒适,还通过积蓄雨水打造了观赏水景,大大改善了居住环境。

  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,在世界上,日本、澳大利亚、德国、丹麦等国,对于雨水利用已经建立起完整的体系。在德国,有严格的雨水利用法律法规。如果没有雨水利用设施,政府将征收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我们身边的城市雨水利用的步伐也在加快。在6月24日召开的石家庄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,记者了解到,今年石家庄将推进“海绵家园”“海绵城市”建设,力争到2030年,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。在具备雨水利用条件的企业、单位、住宅小区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,在市政公园、广场、道路推广建设下凹式绿地、铺设透水砖等,在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,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、渗透和净化,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。逐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,力争到2020年,地下水超采量压采率达到90%,到2030年,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。

  记者还从省住建厅获悉,为了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,全省各地将在城市各层级、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,落实“海绵城市”建设的内容,先规划后建设。2017年底前完成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,下凹式绿地占城市绿地总面积不低于20%,透水便道长度不低于城市道路总长度的20%。随着这些工作的推进,“海绵城市”对于生活的改变可以期待。